中国打了样,各方在效仿

新闻资讯

5 月 12 日,中美日内瓦经贸高层会谈联合声明正式发布,两国同意取消此前彼此加征的大部分关税,并就经贸问题进行持续磋商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
这一结果不仅对中国自身有重要意义,也促使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始反思: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,采取强硬态度并保持冷静,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策略。

近期,日本、印度、欧盟等经济体相继调整策略,对美国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。

中国坚持 " 以斗争求合作 " 实现破局。

今年 4 月 2 日,特朗普高调宣布对全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对等关税,并将当天称为美国的 " 解放日 "。(另见本号文章《特朗普投下 " 重磅炸弹 ",席卷全球的关税战要来了!》)

面对美国的突然发难,大多数国家都处于蒙圈状态,有的计划妥协退让,有的还在等待观望 ……

这时候,中国第一个站了出来,铿锵有力地对特朗普的霸凌行径实施对等反制。

面对特朗普连续挥来的关税大棒,中国刚开始针锋相对,密集推出对等反制措施,随后又极富艺术地表示 " 不再跟随美方无意义的关税数字游戏 "。

在加征反制关税的同时,中国还打出了一系列非关税反制组合拳,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措施,将多家美国军工企业列入制裁清单,大幅减少从美国进口农产品 ……

俗话说 " 狭路相逢勇者胜 ",在中美两国面临实质性脱钩的严峻形势下,中国展现出的战略定力、斗争艺术、经济韧性、民族凝聚力,明显比美国更胜一筹。

最终,美国主动提出与中国谈判,并取消了大部分对华加征的关税。

5 月 12 日,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、贸易代表格里尔,在日内瓦谈判后出席新闻发布会。

各主要经济体相继调整应对策略。

中国对美经贸博弈取得的阶段性成果,让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开始反思,他们此前采取的谈判策略是否正确。

就连美国前贸易谈判代表斯蒂芬 · 奥尔森也表示:" 这改变了谈判的态势,许多国家将审视日内瓦谈判的结果,并得出结论——特朗普已经开始意识到他高估了自己的筹码。"

日本:从 " 急于求成 " 到 " 放慢脚步 "。

日本面临 24% 的对等关税税率,远超市场预期。

尽管特朗普已宣布暂缓对等关税,但日本出口至美国的产品仍面临 10% 的统一关税以及针对汽车的 25% 关税。

当前,美国是日本汽车产业的最大出口市场,2024 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超 400 亿美元。

显然,加征 25% 的关税将直接冲击丰田、本田等大型车企,对日本以汽车为重要支柱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造成严重打击。

起初,日本希望成为第一个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。5 月 1 日,日美第二轮关税谈判结束后,日本关税工作组负责人、首席谈判代表赤泽亮正表示,期待美日在 6 月份达成首脑共识,态度尤为积极。

但到了 5 月 20 日,赤泽亮正就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出强硬态度,称日本不会仓促达成一项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的贸易协议,并表示 " 美国祭出一系列针对汽车、汽车零部件、钢铁和铝的关税以及对等关税措施,是令人遗憾的。而我们要求美国重新考虑其关税立场没有改变 "。

有分析认为,中国的应对策略,让日本意识到为迅速达成协议而做出重大让步,不如放慢脚步、调整策略,争取本国最大利益。

5 月 23 日美日将在华盛顿举行第三轮谈判,有媒体透露,日本正在考虑一揽子提议以寻求美国取消关税,其中可能包括增加美国玉米和大豆的进口、造船方面的技术合作以及修改进口汽车的检验标准。

日本关税工作组负责人赤泽亮正接受采访。

但考虑到日本对美国的现实制约能力有限,加上石破茂政府需要专心应对 7 月举行的参议院选举。因此,日美双方大概率不会在 7 月初对等关税 90 天暂停期结束前达成协议。

印度:从 " 妥协求生 " 到 " 对美反击 "。

按照特朗普的关税清单,美国原计划对印度加征 26% 对等关税。但在 4 月 9 日美国政府暂停实施 90 天后,目前印度仅面临美国的 10% 基准关税。

面对美国关税压力,印度初期选择妥协。

万斯 4 月份的印度之行似乎预示着,印度将牢固地绑定在特朗普政府的战车上。

很快,印度就主动降低摩托车、威士忌等商品的进口关税,同时承诺将增加美国能源和国防设备采购,试图通过经济让步换取豁免。

4 月 21 日,美国副总统万斯携家人访问印度。

同时,印度还不忘配合美国公开指责中国,称中国 " 通过不公平的贸易行为破坏全球经济秩序 ",并且污蔑中国为全球贸易危机的根源。

印度商务部长也在公开场合高呼,印度在美国关税引发的全球动荡中看到了一个 " 千载难逢的机会 ",认为这依旧是推动全球产供链向印度转移、助力印度实现工业化千载难逢的好机会。

然而,随着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缓和,印度的态度出现微妙转变。

5 月 13 日,就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一天,印度政府向世贸组织发出通报,称计划最早于今年 6 月将对美部分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。

文件称,印度认为 " 美国自 3 月对进口钢铝产品加征 25% 进口关税 " 已严重影响印总价值约 76 亿美元的输美产品,涉及额外关税规模高达 1.91 亿,印度有权将其视为贸易限制措施。

印度同时表示,根据世贸组织规则,印度作为回应有权暂停履行部分关税优惠义务,并有权对自美进口的部分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。

印度在这个节点对美国采取报复性关税,必定受到了中美达成贸易协定的刺激。美国说好的 " 产业转移 "" 供应链重构 ",仅仅过了三周就烟消云散,这严重打击了印度的大国自尊心。

因此,莫迪政府用强硬反制宣泄着对特朗普的不满,同时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压力。

欧盟:从 " 保持克制 " 到 " 集体反制 "。

4 月特朗普政府发布对等关税政策后,欧盟总体上保持克制态度。

4 月 9 日,欧盟迅速成为首批启动对美协商的经济实体,在美国宣布暂缓加征关税后,欧盟也迅速展现出与美国达成经贸协议的意愿。

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解释称,欧盟的克制态度是在 " 为谈判留出空间 "。

不过在美欧进行三轮谈判后,美国仍然拒绝在汽车、钢铝等核心议题上让步,双方谈判陷入僵局。

5 月 19 日,万斯、梅洛尼、冯德莱恩举行会谈。

中美日内瓦会谈后,中国谈判结果促使欧盟也转向强硬。波兰经济部副部长米哈尔 · 巴拉诺夫斯基直言,欧盟从美英和中美协议中得到的主要教训是," 不要急于行动,我们不需要快速协议,我们需要好协议 "。(另见本号文章《与英国达成贸易协议,特朗普为何要大吹特吹?》)

5 月 15 日,欧盟决定通过扩大反制清单向美国传递 " 谈判破裂即报复 " 的明确信号。当天,欧盟成员国贸易部长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,宣布扩大对美关税反制清单范畴,将半导体等美国 " 拳头产品 " 一并纳入反制清单。

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测算数据显示,如新版关税反制清单实施,美国相关产业预计受到 1100 亿欧元的损失。

另外,5 月 15 日有媒体透露,数名欧盟国家官员当天放风称,欧盟寻求达成一项关税降幅大于美英、中美协议的贸易协定。

目前,欧盟多国已明确拒绝接受类似美英协议的 10% 基准关税条款。

除日本、印度、欧盟外,最近韩国总统热门候选人李在明也表示,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没必要急着早早达成协议,并批评临时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接触过于仓促。

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,1930 年《斯穆特 - 霍利关税法》引发大萧条的教训犹在眼前,而今特朗普政府却又重蹈覆辙。

IMF 报告指出,每 1% 的关税提升将消灭美国 34 万个就业岗位,而中国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消化外部冲击,高新技术产业仍保持 9.6% 的年均增长。

这场博弈的本质,是特朗普试图用关税重塑全球经贸秩序,建立美国主导、各国臣服的全新贸易生态。

万万没想到,与中国的首轮短兵相接中,美国就遭遇了 " 滑铁卢 "。

这样的结果竟让其他经济体一哄而起,意外催生了经贸领域的 " 反美觉醒 "……

文中图片源自网络

喜欢的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